DSC01096.JPG  

經過鳥友的指點得知美濃有這隻可拍,拍到黑鳶抓魚的畫面  

DSC01098.JPG  

DSC01071.JPG  

DSC01092.JPG  

DSC01086.JPG  

黑鳶舊稱老鷹,也就是我們小時候玩老鷹抓小雞的老鷹。以前的人對分類較不講究,只要是在天上飛的,看起來孔武有力的猛禽,不管什麼鷹通通都叫做老鷹,這顯然沒什麼學問,所以一些鳥友就用「台灣老鷹」來稱呼牠,以便和一些習慣把所有猛禽都叫做老鷹的稱呼區別。可是這個辭也有些問題,因為牠不是台灣特有種,外國也有,若在台灣叫牠台灣老鷹、在泰國叫牠泰國老鷹、在澳洲叫牠澳洲老鷹,那豈不天下大亂,所以又一些有識之士建議跟著海峽對岸的同好叫牠「鳶」(科學無國界,此事無關統獨),後來「鳶」這個名字也在台灣使用了若干年。

        近幾年來國際資訊流通迅速,國內的鳥人也越來越具國際觀,在立足台灣、胸懷大陸之後,也越來越放眼天下,於是又有人發現其實鳶(Kite)有很多種,若把 Black Kite 叫做「鳶」,那分佈於歐洲的 Red Kite 及分佈於南亞和東南亞的 Black-shouldered Kite 又該如何稱呼呢?這也是傷腦筋,所以又一些更有識之士在今年暑假再度建議將 Black Kite 更名為黑鳶(就依英文直譯)。這個名字在今年暑假剛被提出,某些念舊的鳥友可能還不大能習慣,不過本人覺得這個名字還不錯(最起碼不會有名字混淆問題),為了顯示本白頭老翁也勉強算是半個「更有識之士」,以下就用黑鳶來介紹這種鳥。

黑鳶( Milvus migrans, Black Kite )

◎基本資料:

成鳥身長約56㎝、翼長約417-465㎝、體重約630-1030g、蛋 2-5 個,白底有紅棕色斑點、孵卵期約38天、幼雛期約40-42天。

黑鳶全身暗棕色,牠最大的特徵是牠那魚尾狀的尾羽,這是牠與其他猛禽最明顯的區別(其他的 Kite 也是魚尾,但台灣只有 Blick Kite 一種),所以只要看到一種很像老鷹且具有魚尾的大鳥,幾乎就可以確定是黑鳶

◎分佈與習性:

黑鳶廣範分部於除了新大陸以外的世界各大洲,常築巢於森林邊緣區的大樹上,巢位高約在八至十五公尺間,巢主要以枯樹枝築成平檯狀結構,直徑約半公尺,平檯中間深杯狀凹陷,常以一些碎布、紙及垃圾襯底(基隆鳥會沈振中會長說牠常會去偷那些晒在大樓陽台上的內衣、胸衣、手帕回去做襯底)。在食物方面,黑鳶主要以撿食腐肉或殘餚為食,常會到開墾區域的垃圾場覓食;魚牠也很喜歡,不過還是覺得撿食水面上的死魚或內臟會檢單些(基隆港的黑鳶就是這樣吃進了一大堆浮油),雖然偶而也捕捉一些活的東西,不過牠絕少捕食比老鼠大的食物(看過老鷹捉小雞的人相信應該不會太多)。

嚴格來說,黑鳶由於頗能適應人類環境又有撿食垃圾的特異功能,算是一種適應性良好的猛 禽,不過進年來因為覓食區的減少(部份都市衛生環境改善)及殺蟲劑的氾濫使用,使黑鳶已逐漸步上滅絕的危機。在台灣地區,「老鷹捉小雞」的故事曾伴隨過每一個人的童年,對許多人來說黑鳶(或者以前叫老鷹)可能是他所認識的第一種鳥,但今天的台灣黑鳶的數量可能不到一百隻(基隆外木山區約三十餘隻,屏東及霧臺山區約五十隻,其他地區都只有零星紀
錄),不知道若干年後,當我們對孩子們說「老鷹捉小雞」的故事時,他們會不會覺得那只是天方夜譚裡面的一則故事……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ki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